斷代:即鑒定古董的制作的時代。例如,龍泉窯瓷器,宋、元、明均有生產,要鑒別出它是宋代、還是元代事明代的產品。斷窯口:即鑒定古董的產地,屬于某一窯口的產品。例如,一件印花青釉瓷器,要鑒別它窨是耀州窯制作還是臨汝窯制作、或是其它窯口制作的。
從鑒定與收藏的實踐上講,刀工就是為重要的特征。戰國時期的集束陰線在戰國玉器中屬于輔助紋飾,通常用于區域的間隔,或邊沿的裝飾,長短、曲直不盡相同。由于是集束的組成形式,所以直觀的視覺感受為陽線的組合,這種陽線排列規整,基本上沒有并線的敗筆。下面右圖龍腮上的集束陰線稀少而毫無規矩,與左圖的雕深表現不同,僅此可辨戰國龍形的真偽。不同時代的刀法作用在陰刻線上,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。譬如商代的陰線,用刀起訖處輕,中間行刀重,刀痕與武丁時期的甲骨文相似;唐代陰線的用刀重入輕出,這些都是鑒定與斷代的重要特征。戰國玉器的陰線刀法表現為用力很均勻,不見有輕重的變化。正是由于有了這種用刀特征作為支持,才有效地了線條張于內而斂于外的特質存在。在有些以隱起淺浮雕為主要紋飾的玉器中,常常在地上再施以集束陰線,作為錦上添花,這些陰線的行刀都淺,卻很規范,足見其功力。
游絲描雕線常用于勾畫裝飾人物的衣褶或佩飾器的紋飾輪廓,具有細、綿、長、淺、飄等的特點??梢杂纱丝闯鰸h代琢玉的砣具較戰國時有了較大的進步,這時的高質量游絲描雕線很有一種綿里裹針的內力,與戰國的陰刻線感覺不同。后代只有清中期的仿古可以仿出這種感覺,但仍不能亂真,至于贗品與真品的差距,是很明顯的。另一種細線在線條行進中出現了較為明顯的接刀痕跡,俗稱“跳刀”,好像是刻劃而不是由砣輪加工出來的。觀察這種線需要借助放大鏡,當放大到一定倍數時,可見線壁兩面的崩喳與常規陰線有所不同,這是比較典型的漢代陰線的另一種制作形式。
我們知道,青白玉的顏具有混合成的特性,在中含有一種淡綠,形成了不白、不青、不綠的一種的玉。在民國時期,青白玉屬于相對比較廉價的玉材,真正上好的青白玉其少見。玉器中的乾隆工是什么工藝,具備什么特征?清代玉器的時代劃分特征與瓷器不同,瓷器官窯都署有明確的朝代款識,即使是后代仿前代的“官仿官”,也能大致看出時代的區隔。玉器很少帶有時代和工匠的刻款,乾隆時期的御用玉器偶然刻有“乾隆年制”等款識,也于北京故宮的藏品,民間收藏的傳器少見到這樣的真款。清代玉器的斷代標志只能含糊其辭地劃分為“清早期”、“清中期”和“清晚期”??陀^地說,清代玉器制作為精美的是乾隆時期,人們慣地稱這一時期琢制的玉器為“乾隆工”。